栏目导航
主办单位:园林与生命科学学院/特色植物研究院
举办时间:2019-09-19 8:30-11:30
举办地点:星湖校区 星湖八阶
主要内容:
1.根际微生物组与番茄枯萎病发生
2.蛋白翻译后修饰调控水稻与稻瘟病菌互作研究
3.小麦广谱抗病材料创制策略初探
4.植物病原卵菌致病机理研究
5.小麦赤霉菌有性生殖的表观遗传调控
专家个人简介
1.蔡磊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青"、"优青",中科院"百人计划",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学院真菌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
2006年毕业于香港大学,获博士学位。2011年获得国际菌物学会(IMA)首次评选的“杰出青年菌物学家奖- Keisuke Tubaki奖章”。担任国际真菌分类委员会(ICTF)委员,亚洲菌物学会秘书长,中国菌物学会副秘书长,担任Studies in Mycology, Fungal Diversity, Mycological Progress,Mycology,Journal of Fungi, Australisian Plant Pathology等国际刊物编委。主要从事真菌分类与系统进化研究。作为负责人承担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基金委重点国际合作、中科院领域前沿、中科院战略生物资源等项目,发表SCI论文130多篇,引用6000多次,h-指数35。
2.刘文德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兼任植物病害研究室主任、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青委会副主任、《植物病理学报》、《生物技术通报》、《aBIOTECH》等杂志编委。主要从事水稻、玉米真菌病害致病机制及防治策略研究,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相关研究结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PLoS Pathogens、Plant Cell、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0多篇,获授权专利1项。
3.王晓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省青年科技标兵等。担任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农业部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锈病防控岗位科学家。兼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植物与病原物互作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病学会抗病育种专业委员会秘书等学术任职。主要从事小麦条锈病可持续控制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在New Phytologist、The Plant Journal、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中国农业科学等国内外期刊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
3.乔永利
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面上项目和第12批国家青年千人项目。2008年在韩国首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0-2014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做博士后研究,2014年入选中国农业科学院A类青年英才计划,2018年调入上海师范大学工作。回国后先后获科技部十三五重点研究项目,上海市曙光项目资助。目前主要从事植物病原卵菌效应蛋白的致病机理研究。近几年来,主要以大豆疫霉效应蛋白作为研究对象,从RNA沉默(RNA Silencing)和表观机制着手,探索RNA沉默和小RNA在抗疫病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并首次发现植物病原卵菌可以通过效应分子抑制寄主小分子RNA介导的抗病新机制,在Nature Genetics, PNAS, PLoS Pathogens, Nature Communications,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New Phytologist等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获发明专利2项。
5.刘慧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农业部“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人才项目资助。主要从事小麦赤霉病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鉴定出了一批新的致病相关基因,明确了部分致病相关基因或基因家族在真菌中的进化规律,在真菌中首次报道了一种表观遗传新现象:A-to-I mRNA编辑,并证明其对真菌有性生殖和适应性进化至关重要。研究成果在Genome Research、PNAS、PLoS Pathogens、New Phytologist、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被引1600多次。部分研究发现被国际权威在全球著名学术评价系统F1000上重点推荐,并专门撰写时评文章予以评述。研究工作先后得到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作者专项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