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按照学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读书班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总体安排,4月25日,学校主题教育读书班分5个小组,分别在红河和星湖两校区5个会议室开展了集中学习研讨。学校党委书记蔡家林、校长黄伟九等全体在家校领导、党委常委、中层干部参加了学习研讨。
读书班全体学员围绕“建设科技强国”专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为主要学习内容,上午进行了集中学习,读书班学员逐字逐句、原汁原味学,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获得指引、指导,真正学深悟透。下午,读书班全体学员开展集体研讨,大家结合阅读内容和工作实际进行了主旨发言和自由发言。纷纷表示,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离不开科技创新,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制度环境;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人才高地;要更加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让更多的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努力为国家输送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班研讨会上,副校长谭宏围绕“科技是发展的利器,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伦理审查规则及监管框架”等学习内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领域为例,强调了科技创新离不开规则和制度约束;副校长漆新贵结合学校实际,提出开展有组织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坚持“四个面向”,推动人才聚合,发挥团队优势,实现科研体系化、集约化发展;副校长王明华从大国博弈需树立科技忧患意识、国家高水平科技布局需更加全面合理等方面分享自己的体会,并谈到学校要抓好自身科学研究,实现高水平科研反哺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副校长金盛从做好科研服务工作、健全科研经费管理体系等方面,提出“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等相关建议;副校长李天福结合“我国‘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在于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等相关内容,提出学校需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推出更多标志性成果,同时在围绕地方支柱产业方面做出优质科研,实现校企合作共赢;副校长陈中祝结合所学内容,从推进学校机制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普惠性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科研氛围、留住新进科研人员等方面进行了交流。
黄伟九谈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推动了我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学校作为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摇篮,要在科技创新的大背景下,巩固已有人文社科基础,围绕优势学科和专业科研团队,有组织有谋划推进科研工作提质发展。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二是要加强团队建设,明确主攻方向,科技攻关要坚持“四个面向”;三是加强与国有企业合作,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为学校科技攻关提供更好支撑。
蔡家林指出,本次主题教育读书班专题学习研讨成效显著,学习氛围渐入佳境,学习质量越来越高。每个人都聚焦主题,结合个人工作、研究背景谈了自己的学习感悟,为下一步学校改革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他强调,学校做好科技工作还需从以下方面加强:一是既要注重引才,也要注重育才。两手抓两不误。学校要高度重视、用好领军人物,引进高层次人才,包括长江学者、巴渝学者等,为学校发展储备人才资源。注意从引进博士、各个团队中择优培养,形成梯队。二是既要坚持顶天,也要坚持立地。学校要有顶天的前瞻性、方向性的国家重大需求研究,也要抓好立地的应用研究。三是既要致力挖沟,也要致力掘井。科学研究工作要着眼于基础牢,走得远、走得高,对一些学科要深挖和投入,不能半途而废。注意掘井即往深里走实里走,做到在重庆或在西部、全国具有话语权。四是既要健全体制,也要完善机制。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强化调动二级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健全服务基层、服务师生的长效机制。完善引进人才的淘汰机制,建立人才退出机制,实现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编辑:颜其春,责任编辑:许菲菲)